很帥氣、很灑脫、極度嚮往自由
只背了一個後背包就可以上路
浪跡天涯,卻又能隨遇而安。
後來知道歐美年輕人早在幾世紀以前就有這樣的旅行方式,叫做Grand Tour
商業周刊曾給了一個很有意境的翻譯,叫做「壯遊」。
後來英文中管這群人叫backpacker,
也就是背著backpack(背包)的旅人「背包客」。
我告訴自己:
無論如何,出社會前都要好好當一次背包客。
看看自己一個人到了異地只有一個背包,能不能靠自己的能力一直走下去?
我的人生總是不按牌理出牌,不斷出現計畫中的意外,
本來打著從背包客幼幼班,像中日東南亞等地,開始我的背包之旅......
沒想到2008年的一陣因緣際會,我連幼幼班的基礎都還來不及打,
一瞬間跳級到成人進階班─遠征南美洲阿根廷40天!
雖然當地有個很熟的朋友可以罩,但總不可能像貼身保鑣一樣24小時隨侍在側。
我也因此在這片對9成台灣人來說幾乎是完全陌生的土地,
獻出我的背包初體驗。
結果,可能是初生之犢不畏虎,我漂亮的完成自己給自己的任務,
更深深地、不可自拔地愛上這種充滿挑戰、刺激無限的旅行方式!
從2008年至今,一次又一次的完成了許多看似艱難的背包旅行。
也慢慢拼湊出我心目中的完美背包客樣貌。
過去,背包客給我的幾種經典形象:
*哪都能睡
*什麼都能吃
*怎樣都能想辦法玩
*沒有完美主義
*隨遇而安
*體力無限
*擁有「鐵」臂「鐵」腿
*處變不驚又臨危不亂
*用有限的旅行預算省著玩
現在累積了一些小小經驗值,我找到了新定義:
*盡可能參與當地人生活
*不自我為中心、自己爽就好(願意時刻替他人著想)
*簡化生活
*能把吃喝拉撒睡帶在身上走
*精省─把每一分錢花在刀口上
*有格
*自重,進而彼此尊重
哈哈! 其實我自己也還沒完全做到!
在旅途中看到很多把全身家當放在背上的年輕旅人,
他們不介意睡車站、在機場擦澡,
尊重與自己國家不同的文化、不任意批評,
態度友善、深具親和力,
即使語言不通也能輕易與當地人交朋友。
最困難的是,
不抱持著:「阿~反正又不是自己的東西!」或「反正又沒人認識我,隨便一點我不要吃到虧
就好了!」
就任意搞破壞、甚至貪小便宜。
另外,在網路上曾看過一篇自評表關於背包客的10大經典特質:
1. 具有喜歡冒險犯難的性格
2. 有四處探險、愛好挑戰的精神
3. 是個好奇寶寶,沒試過的都想嘗試
4. 獨立
5. 臉皮夠厚、拉得下臉
6. 能忍受孤獨、不怕寂寞,懂得與自己相處
7. 喜歡體驗不同文化、嘗試不同生活
8. 不怕生,容易與別人打成一片
9. 對金錢有概念,懂得如何支配
10. 是個把吃苦當吃補的人
我想,具有上述5種特質以上的人已具備基本潛能。
但要到能說服爸媽親朋好友,放心的讓妳/你出走,
就得從日常生活裡好好落實這些「背包精神」,
待時機成熟,才比較有可能名正言順完成自己心目中的「背包之旅」!
![]() |
背包客也是要有當背包客的命! 因為這種旅行方式很克難、很辛苦。 但,可以隨興自由安排行程,對旅人來講一直是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。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